東北地理所協辦的第289期雙清論壇“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問題”在京成功舉行
2021年10月18-20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協辦的第289期雙清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主題為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呂憲國研究員共同擔任論壇執行主席。天津大學劉叢強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陳發虎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貴瑞院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鮑達明副司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于晟、副主任張朝林研究員、一處處長熊巨華研究員、計劃與政策局處長孟慶峰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研究員、副所長王宗明研究員、武海濤研究員和來自高校及科研院所6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開幕式由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常務副主任于晟主持。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成員、副主任侯增謙院士在開幕式致辭,指出濕地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基礎理論及技術問題非常重要,建議與會專家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深入探討和剖析濕地保護和修復的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問題,推動我國濕地科學的快速發展,為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實施提供科學依據,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需求。
本次論壇圍繞“濕地變化與區域生態安全”、“濕地關鍵過程與驅動機制”、“濕地修復技術體系與模式”和“濕地功能維持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四個議題,作了14個主題報告和12個專題報告,進行了主題討論和集中研討。傅伯杰院士和陳發虎院士分別就“新理念下的濕地科學研究發展態勢與熱點問題”和“高原湖泊濕地變化與生態恢復”進行了報告,呂憲國研究員闡述了濕地恢復的基礎理論及關鍵科學問題,鮑達明副司長作了“全國濕地保護基礎研究需求及關鍵科學問題”的報告,劉叢強院士作了“濱海濕地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報告。姜明研究員、王宗明研究員和武海濤研究員分別做了“濕地生態功能與糧食安全保障-以東北黑土地為例”,“全球 10 米分辨率濕地制圖”和“沼澤濕地恢復的理論與實踐”的報告。
與會專家瞄準恢復濕地穩定性的維持和重大濕地修復工程生態效應變化和評估等國家重大需求問題,圍繞我國濕地退化機理、修復機制、關鍵技術體系和模式等,剖析了當前與濕地研究緊密結合的生態學前沿發展的現狀、熱點、難點及未來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凝練了亟需解決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陳宜瑜院士作了會議總結。他指出,濕地保護、修復是一個重大問題,未來仍需要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關鍵生態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把濕地生態系統結構中相對穩定的共性生態要素作為研究主線,從類型、區域的角度,開展中國重要濕地保護、修復研究,將濕地起源、演化、人類和自然過程、退化因素等連在一起研究。結合當前的國家發展理念,將“雙碳”目標與濕地保護緊密的聯系起來。
附件下載: